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我国第23个《职业病防治法》宣传周,今年的主题是“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”。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职业病防治体系,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安全、健康的环境中实现自身价值。
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,职业健康的内涵已从传统的“防治职业病”拓展为“身心全面健康管理”。现代职场中,劳动者不仅面临噪声、粉尘、化学毒物等传统危害,还需应对高强度工作压力、久坐办公、职业倦怠等新兴健康风险。

2024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显示,物理因素所致疾病(如噪声聋、振动病)占比达35%,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(如颈椎病、腰椎病)增长至28%,职业相关心理问题(如焦虑、抑郁)的检出率同比上升12%。职业健康已进入“身心并重”的新阶段;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“职业隐疾”,侵蚀着劳动者的幸福感和安全感。企业应积极承担起守护员工心理健康的重任,构建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。

职业心理健康指从业人员在工作场所或工作状态中的心理健康状态,是现代经济中健康指标的重要评价环节。它不仅关系到从业人员自身的健康幸福,也关系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。

职业心理健康提升企业软实力。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,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。企业发展需要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情绪,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和创造力,进而提高组织的聚力、战斗力和竞争力。

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(既认知、情感、以致行为人格完整协调),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,其基本特征表现为:
智力正常
情绪稳定
心情愉快
适应能力良好
思想与行为协调统一
自我意识良好
人际关系融洽
当“996”“内卷”成为职场常态,心理疲惫可能比身体疲劳更隐蔽。学会识别与应对心理风险,是对自己最负责的职业投资。

你是否总在周日晚上失眠?对工作失去热情?这可能不是懒,而是职业倦怠在报警!

·情感衰竭(持续疲惫感)
·去人格化(对工作冷漠疏离)
·个人成就感降低(自我否定)

张女士连续加班3个月后,每天起床前感到室息,对客户的微笑变得机械——这正是职业倦怠的典型信号。

长期高压工作可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

·IT、金融、医疗行业抑郁筛查阳性率超30%
·“过劳肥”“失眠症”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40%

压力→激素紊乱→免疫力下降→效率降低→压力加剧

焦虑不仅是心理问题,更是“全身性疾病”:
·心血管:冠心病风险增加20%(WH数据)
·消化系统:胃溃疡发病率提升30%
·免疫系统:易感冒人群比例上升45%
注意:心悸、手抖等“躯体化症状”常被误诊为生理疾病!


·70%职场人因人际关系产生心理困扰
·30%曾因此考虑离职
·2025年我国将把应急救援人员的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纳入职业病范畴


·思维换框:把"任务太难”改成“能力升级机会”
·正念急救包:午休10分钟做“身体扫描”(想象暖流从脚尖流向头顶)
·运动解压公式:每周3次×30分钟快走/跳舞
·倾诉安全网:对亲友说“我今天压力值7分,想聊聊”


·低刺激活动:阅读、拼图代替刷手机(减少信息过载)
·自然疗法:午餐后散步15分钟,光照提升血清素
·社交充电:与同事聊宠物、美食等非工作话题

美国心理学会(APA)研究显示:
·58%职场完美主义者存在焦虑障碍
·工作效率反比接受"足够好”标准者低22%

·对非核心任务采用“80分原则”
·每天记录3件"已完成的小成就”

中国家庭追踪调查(CFPS)发现,62%已婚职场人面临工作——家庭冲突。

·设定边界:每晚7—9点为"家庭专属时间”
·任务分工:与伴侣制定家务分工表(如轮流接送孩子)
·自我关怀:每周留2小时独处时间
面对工作压力这一“隐形敌人”,并非无计可施。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,便是守护职业健康的关键法宝。
职业健康不仅是劳动者的权利,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。2025年,让我们以“职业健康心行动”为契机,推动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,劳动者提升健康素养,全社会形成关爱职业人群的合力。
你的汗水,值得被尊重;
你的健康,应当被守护!
预防职业病,身心皆健康,生活更阳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