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中医的角度
造成女性经期疼痛的原因是什么?
中医认为,痛经的发病主要与冲任、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,发病机制有虚实之别,虚者为冲任、胞宫、胞脉失于濡养,不荣则痛,主要因素有:阳虚内寒、气血不足、肝肾虚损;实证为经血流通受阻,瘀阻冲任、胞宫、胞脉,不通则痛。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、寒凝血瘀、湿热瘀阻。
气滞血瘀,寒凝血瘀,湿热瘀阻,气血虚弱,
肝肾亏损。这些词是什么意思?
不同的证型在症状上有什么区别?
1. 气滞血瘀型。症状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,拒按,胸胁、乳房胀痛,经行不畅,经色紫黯有块,块下痛减,舌紫黯或有瘀点,脉弦或弦涩。病因:多由情志不舒,肝郁气滞,血行不畅,瘀阻胞宫、冲任所致。
2. 寒凝血瘀型。症状: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按之痛甚,经量少,色黯有块,畏寒肢冷,面色青白,舌黯,苔白,脉沉紧。病因:多因经期贪食生冷,寒邪客于冲任,血为寒凝,瘀滞胞宫。
3. 湿热瘀阻型。症状: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,有灼热感,或痛连腰骶,或平时小腹痛,经来加剧,经血量多或经期长,色黯红,质稠或有血块,带下量多,色黄质稠,有臭味,或低热起伏,小便黄赤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或弦数。病因:多由湿热之邪内蕴,流注冲任,蕴结胞中,气血运行不畅而致。
4. 气血虚弱型。症状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,喜按,月经量少,色淡质稀,神疲乏力,面色苍白,头晕心悸,舌淡,苔薄,脉细弱。病因:多因脾胃虚弱,化源不足,或大病久病,气血亏虚,冲任气血虚少,胞脉失于濡养。
5. 肝肾亏损型。症状: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,腰部酸胀,经色黯淡,量少质稀,头晕耳鸣,面色晦暗,健忘失眠,舌淡红,苔薄,脉沉细。病因:多因禀赋不足,肝肾亏虚,或房劳多产,损伤肝肾,精血不足,冲任失养。
中医治疗痛经通常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,采用中药调理、针灸、艾灸等方法,以达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平衡阴阳的目的。
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?
中医妇科面对痛经就诊者,有哪些治疗方法?
针对痛经,除中药口服治疗以外,中医还有一些显著的疗法。一旦有身体不适,应及时用中医疗法干预。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些我科常用来治疗女性痛经的方法。
1. 针灸疗法。我国针灸文化博大精深,古有一针走天下之说,现在也是在中医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,没有服药的苦恼,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,痛经当天来做治疗,缓解疼痛效果显著。
2. 腹部灸治疗。通过艾灸中脘、下脘、气海、关元、天枢、大横等穴位为主,达到温经通络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
3. 雷火灸法。雷火灸是将艾灸及红外线联合起来的一种疗法,主要疗效是温经活血化瘀,主要用于寒凝血瘀类痛经的患者,这也是可选的中医治疗方案,以加快瘀血排出,缓解疼痛。
4. 热奄包疗法。该疗法简单有效,是由我科调配的治疗药方,将中药置于一个药袋内,需要用的时候用微波炉加热,拿出后放在疼痛的部位,一会儿疼痛就能减轻了,简而言之,哪疼放哪。便于操作及携带。
以上便是中医妇科常用于治疗女性痛经的一些疗法,临床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治疗方案。我们常说,不治已病治未病,即使治愈了,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调护。
日常生活中,有哪些避免或减缓痛经的小妙招?
1. 暖宫驱寒:多喝一些生姜红糖水、桂圆红枣茶等,这些都能帮助暖宫驱寒,缓解子宫的疼痛感。
2. 调和气血:选择具有调和气血作用的食物,如枸杞、当归、红枣等,它们能够滋养身体,让气血运行更加顺畅。
3. 穴位按摩:在痛经时,可以轻轻按摩小腹部的关元穴、气海穴等,这些穴位有助于舒缓疼痛。
4. 避免生冷:在月经期间,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,以免加重宫寒血瘀。
5. 生活调理: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;注意保暖,尤其是腹部和腰部;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;适度运动,增强体质。
6. 艾灸:常选择关元、三阴交、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,具有温通经络、散寒止痛的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调理痛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,建议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。痛经虽然是女性的常见问题,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缓解方法,就能够轻松应对。